130-140(3/44)
出了二十七名学子,又在民间张贴告示,从民间选拔出了二十名贤才,合计四十七人,皆授予了官职。”宋叙心中微动:“臣没记错的话,现任苍州知府,曾在州学里任教过。”
霍翎微微颔首:“你说得不错。苍州知府,衡阳知府和衡阳通判皆出自燕西州学,是那四十七人里的佼佼者。”
一晃多年,有人熬不住燕西的荒凉贫瘠。
有人不满官职太低,上下钻营,想办法调走了。
那些熬得住,又有真才实学的,全都熬出头了。
十年前,他们中官职最高的人,只有正七品。
如今,他们中官职最高的人,已经是正四品。
这个晋升算快吗?
具体要看和谁对比。
要是和那些世家勋贵出身,一出仕就平步青云的官员相比,肯定算慢的。
要是和同样出身寒微的官员相比,就算是惊人了。
宋叙被霍翎说得有些亢奋:“臣虽错过了州学选拔的盛况,但从武试的热闹,也能窥见几分。”
朝廷的第一场武试,是在天狩二年举办的。
那个时候,宋叙已经在朝中做官。
武试和州学选拔一样,不问出身,只看考试成绩。
有能力者方能脱颖而出。
霍翎笑了一下,突然正色:“你说,如果我有意像推行武试一样,在朝中推行文试,不问出身,以出卷考核的方式,选拔一批又一批中低层官员,你觉得如何?”
宋叙微微一怔。
从这场谈话一开始,宋叙就在琢磨娘娘到底要跟他聊些什么。
以他的棋术,原本可以坚持得更久一些才落败。
但因为他一直分心思考,宋叙落败得极快,这会儿都要开始第三盘棋了。
他原以为,娘娘会跟他聊老师的事情,但没想到,娘娘会向他透露她的大计。
是的,大计。
武试影响到的,仅仅只是武将,和一部分靠战功起家的勋贵。
文试动摇的,却是世家大族的根基。
在朝堂之上,能身居高位者,有几个不是世家背景。
别说身居高位了,就算是中下层的官员,也多半要和世家沾亲带故,不然他们连朝廷的大门朝哪儿开都不知道。
更别提走进这道门里,成为门内的一员。
就连原本在世家大族里不起眼的文家,也在文盛安成为吏部尚书后,被其它世家所接纳,族中子弟相互联姻。
这些人相互勾连,相互举荐,把持着极大一部分选官任官的权力。
只要文试能成功推行下去,这部分权力就能慢慢被朝廷收回。
但……
难就难在“成功推行”四个字上。
娘娘要动世家的根基,世家会乐意吗,他们能坐以待毙吗。
宋叙下意识想要向霍翎分析利弊,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能想到的,娘娘又怎么会想不到。
霍翎落下最后一枚棋子,突然道:“我又赢了。”
宋叙回神,低头一看棋盘,果然又是惨败。
他苦笑了下,将捻在指尖的棋子丢回棋盒:“娘娘还要再下吗?”
霍翎笑道:“我已连赢三局,况且,你的心思不在棋上,再下也没什么意思。”
宋叙捻起一颗颗棋子,借着收拾棋盘,来整理自己的思绪。
掌心的棋子落入棋盒,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宋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