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50(11/33)
。”霍翎笑了笑,脸上浮现出欣慰之色:“我担心
这是大穆的阴谋。”
季衔山一怔:“大穆的阴谋?”
他立刻有所联想:“永庆帝是在装病?”
霍翎道:“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季衔山心中微动。
他们所认为的大燕的优势,有不少都是建立在大穆永庆帝中风晕厥的基础上。
如果永庆帝是在装病,那大燕的所谓优势,就只是敌人让他们以为的优势。
实际上这一切都在敌人的算计之中。
霍翎将事情说得如此清楚,季衔山一边下意识信任着霍翎的判断,一边又舍不得这样千载难逢的时机:“如若这并非大穆的阴谋呢?”
霍翎问:“安儿,大燕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难不难?”
“难。”
这是大燕几代人都没能完成的事情,所以它才会被所有人认为是不世之功。
“这样一个历经几代人都没能完成的伟业,你为什么会认为它能在这个时候就完成呢。这些年里,大燕的国力确实是在不断增长的。但大燕的国力,已经强大到能够直接和大穆拉开差距了吗?”
季衔山带着这个问题,又重新看了一遍奏折。
奏折上所罗列的条件,确实都是大燕的优势所在。
但是这样的优势,真的足够拉开两国间的差距了吗?
“北伐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收复燕云。不能收复燕云,北伐就是在空耗国力。”
霍翎的声音再次将季衔山的思绪拉了回来。
她看着季衔山,语气一如既往地温和,话中含义却令季衔山心头大震。
“与承恩公一起联名上折的朝臣,未必想得那么深远。他们的过错可以放在后面再追究。但你觉得,第一个提出北伐、写出如此详尽殷实的奏折的承恩公,有没有意识到仓促北伐的问题?
“如果他意识到了,却依旧一意孤行,将数十万将士的性命视作朝堂博弈的筹码,还妄图联合朝臣,绑架君意,又该当何罪?”
第144章 第一百四十四章求见。
季衔山从霍翎的话语里感受到了一种坚决。一种绝不会轻飘飘揭过此事的坚决。
承恩公敢算计母后,就要做好承担母后怒火的心理准备。
甚至于,在承恩公给他讲述霍家的百年历史,讲解大燕与大穆的恩怨纠葛,介绍大穆的夺嫡之争时……是不是也存着几分对他的算计?
“我都听母后的。”
季衔山再一次表明态度。
母子两就北伐一事达成共识后,霍翎命人去传召陆杭。
这位老大人是三朝老臣,又顶着辅政大臣的名头,在朝中要威望有威望,要人脉有人脉,她得先和对方通个气。
陆杭来得极快。大朝会结束后,他就知道太后娘娘一定会召见他商议北伐一事,所以根本没有离开皇宫。
霍翎开门见山:“哀家绝不同意在此时发动北伐。”
季衔山跟上:“朕亦然。”
陆杭神情一凛,拱手道:“臣明白了。”
霍翎微微颔首。
不管霍世鸣私底下鼓动了多少朝臣上书,只要她不同意,皇帝不同意,陆杭这位辅政大臣不同意,朝臣便没有置喙的余地。
陆杭问:“娘娘要直接出手,将这股请战的风波压下去吗。”
霍翎下意识抬头,眺望着远阔的北方:“必须尽快将这股声势压住。再耽搁下去,只怕是树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