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00(18/28)
“我们手上的劲儿不够大,陶缸又笨重,做一个陶缸得用五六十斤陶泥,得两三个人合力抬起来摔打。不过最?难的是要?把一个双手合抱都抱不拢的陶缸撑出型,我们撑起左边,右边塌了歪了,还得要?人扶着,扶着还可能?会塌,塌了就要?重新摔陶泥,所以速度快不起来。”雪娘跟陶椿讲,“去年邬兄弟做出来的转轴也寻不到了,估计被老?陶匠拿走当陪葬了。要?是有那个东西,我们估计能?省力许多。”
陶椿能?理解,“明天我让他?再做新的,多做几?个。这样,你在这现成的陶缸上挖个洞,我搓个水管接上去,晾两天,等陶坯晾到六七成干,往里面倒两桶水,我们看看会不会漏水,再看看有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
第197章 花管事 遗留问题
陶泥擀成?碗沿厚的泥饼,陶椿用木尺比划着,切掉多余的部分,她推着一侧的泥边卷起来,很快就发现个问题,光用手推,卷不出一个圆筒。陶椿拿来擀泥杖,把泥饼裹在上面,两边捏严实再切去多余的泥边,一个圆筒就形成?了。
裹在擀泥杖上的圆筒放置一夜,次日一早,泥饼阴干了些,陶椿剔出擀泥杖,将空心泥杆插在陶缸底部的圆孔里,再细细用陶泥补上空隙。
“这个陶缸就别?动了,后天傍晚倒两桶水看水管和陶缸的接口漏不漏水。”陶椿交代。
“这还是泥坯,没经火烧,是会?渗水的。这要是倒水进来,这个陶缸就毁了,不能再放进窑里烧。”花大嫂提醒。
陶椿心想那?也没法子,总要有个做试验的,不过?话将出口时?,她改口问:“花大嫂有什么主意?”
“我想着先做一批粮缸,凑够一窑先搬进窑里烧一窑,这个带水管的水缸也放进去一起烧,等停火了看看这个接口的地方会?不会?烧裂。”花大嫂三日前回陵一趟,忙完胡阿嬷的丧事?,她抽空去找陵里的老人打听过?烧窑的事?,也从她大娘手上寻来老陶匠手书的誊抄本,她又誊抄一遍,反复看了三遍,此时?还真有些许领悟。
花大嫂捏一坨陶泥在手上,从中间撕出个洞,她举在手上给陶椿看,“陵长,老陶匠说陶泥在高温中会?收缩,所?以我觉得开窑的时?候,这个洞会?比眼下?的大一点,而陶泥做的空杆也会?收缩,很可能会?造成?空杆裂开。至于陶缸会?不会?裂,我觉得接口的地方会?裂,因为这个圈是空的,水分蒸发得比旁处快。”
陶椿听完连连点头,“你?说得在理,那?你?觉得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
花大嫂垂下?手,她扔掉陶泥,摇头说:“没有。我想着要不然?不做这款陶缸?”
“不行啊,这款陶缸带个水管可以替代陵户家里的老水缸,要是还做老款式,人家也不用替换了,自然?就不会?再买。”陶椿解释,“这样,你?把这个问题说给大伙儿听,大家一起想想主意。”
邬千蕊等七个人制陶的头一天就遇到大伙儿一起动脑子想主意的场面,在座的大人小孩都拧着眉头苦思冥想,他们好似又回到学堂里听夫子发问。
“按花大嫂……”陶椿开口又止了声,她看向花大嫂,又开口说:“关?于陶缸上嵌个空泥杆在烧制的过?程中会?开裂的问题是花嫣花大嫂提出来的,我都没考虑到这个方面,想来花大嫂在制陶方面用了不少心思。”
胡二嫂从陶椿的话中咂摸出些意思,她忙不迭地高声说:“我花嫂子这趟回陵找我婆婆讨来老陶匠留下?的手信的誊抄本,她拿回去自己誊抄了一份自己看。昨晚我们都要睡了,她还站在灯笼下?面对着字琢磨,是用了不少心思。她自己对制陶也有兴趣,往年制陶,她都是争着抢着要来给我婆婆打下?手。”